來源: 日期:2016-11-28 13:38:26 點擊:
人民網評:說易行難,,倡行“新24孝”還需制度支撐
李力言
近期,“孝道”成為一個熱點議題。從“?;丶铱纯础比敕?,到北大校長跪母祝壽,,都掀起了不小的輿論浪潮,。日前,由全國婦聯(lián),、全國老齡辦等發(fā)布的新版“24孝”行動標準,,同樣引發(fā)熱議。
雖然各方觀點眾聲喧嘩,,但碰撞之中又不乏共鳴:向“百善孝為先”的孝道回歸,,思考今天為人子女者如何盡孝。由是觀之,,新版“24孝”,,從“教父母學會上網”到“定期帶父母做體檢”,,從“為父母購買保險”到“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”,盡管具體標準見仁見智,,但起碼展現了孝道內涵的時代之變,,也在很大程度上對接了老年人的現實需求,與當年魯迅所感到絕望的“臥冰求鯉”,、“郭巨埋兒”等“舊24孝”相比,,更是一種創(chuàng)新和進步。
面對“新24孝”,,人們充滿向往,但也有無奈,?!氨逼摺备袊@:離家千里,有孝不能盡,。網友吐槽:與父母不在同一個城市,,能做的不多。如果細細梳理“新24孝”的條目,,不難發(fā)現,,其中一大半都要求一個基本前提:有時間、有機會與父母在一起,。就個體而言,,增強“盡孝要趁早”意識,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孝順父母,,這是為人子女者的應盡責任,,無疑需要想得更多、做得更多,。
但是,,從一個廣泛的社會層面來觀照,遲滯“?;丶铱纯础蹦_步的,,不只是個人的問題,更有各種現實的阻隔,。漂泊無定的狀態(tài),、戶籍制度的藩籬、回家成本的高漲,,讓成千上萬的農民工與“空心化”農村里的老人遙遙相望,;競爭激烈、加班泛濫,、假期縮水,,讓在城市打拼的“白領”兒女們有家難回,,也無法安心盡孝。
“盡孝”不僅意味著責任,,也是對機會的呼喚,。這樣的一組數據對比,或許更為直觀地顯示了孝道標準落地的現實困境——我國流動人口近2.3億,;到2015年,,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2.16億,老年人空巢家庭超過50%,。而在一次網絡調查中,,71.4%的網友表示“一年沒幾次”或者“半年一次”回家看望父母,只有8.6%網友的回答是“一周一次”,。
老齡化社會與流動社會交織的現實,,道德要求與生活壓力的糾結,無不說明在今天的時代,,“盡孝”不僅僅是個人的人生考題,,也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破解的課題。
倡行“新24孝”,,每一個子女理應從點滴做起,、從現在做起,力所能及就要盡量去做,。與此同時,,迫切需要在制度支撐上為尊老孝親創(chuàng)造更寬松的環(huán)境,讓戶籍制度改革更有利于家人在一起,,讓“探親假”從紙上權利化為現實福利,,讓勞動者的休息權不再為加班加點讓路,讓養(yǎng)老體系和公共服務更有保障力,,子女們回家的腳步就會更加主動從容,,充滿天倫之樂的笑聲才會遍布社會各個角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