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-10-19 23:25:51
點擊量:次
信息來源:大學生通訊社編輯:楊穎作者:高羽 張婭琳 陳雨捷 王安蓓審核:
講座現(xiàn)場
本網(wǎng)訊(通訊員 高羽 張婭琳 陳雨捷/文 王安蓓/圖)10月18日,,四川大學二級教授,、博士生導師張澤洪受邀到文學與傳媒學院智慧教室(一)開展以“田野·圖像·歷史:西南少數(shù)民族文化”為主題的學術(shù)講座。研究生處處長申莉,,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楊洪林,,老師趙楊,學報編輯部老師郭峰應邀出席此次講座,。該院院長羅翔宇擔任主持人,。
講座中,張澤洪通過各種文獻資料介紹歷史民族學,,包括歷史學與民族學的關(guān)系,、集體記憶、歷史記憶和社會記憶等內(nèi)容,。他從西南少數(shù)民族文化的視角,,對歷史人類學這一學科進行系統(tǒng)而深入的闡釋,并以“記憶”為核心勾勒出“如何從人類學的視角去開展歷史研究”“如何在注重歷史深度的層面去推進人類學的研究”的知識地圖,。同時,,他通過列舉張海超的《祖籍、記憶與群體認同的變遷——大理白族古代家譜的歷史人類學釋讀》等文獻資料,,在田野與文獻之間提出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理念,。
提問環(huán)節(jié),張澤洪就“如何看待土家族中的白虎信仰”“民族語言的保護與傳承”“移民尋根”等問題作出詳細解答,。他指出,,人類學最大的特點就是田野調(diào)查,要參與觀察,、深度訪談,,并強調(diào)國家對民族語言的保護十分重視,。
羅翔宇作總結(jié),他對張澤洪教授的到來表示感謝與熱烈歡迎,。他認為,人類的一切活動是在某種意義上的記憶實踐,,無論是歷史敘事,、文學創(chuàng)作還是新聞生產(chǎn)都是構(gòu)成人類記憶的一部分,。同時,他鼓勵當代青年應敢于拓展與創(chuàng)新,,博學多識,,努力扎根中國大地,立足武陵山區(qū),,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,,把學問作進人民的心坎里。(責任編輯 楊穎)